摘要:新課標,、新課程的出臺,班級的文化建設也要站在新的起跑線上,,為課改助跑,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本文介紹了班級文化的定義及功能,,介紹了班級群體的心理功能;從心理學的角度探討了運用班級文化的建設進行班級管理的優(yōu)勢和方法,;同時指出了目前教師在班級文化建設方面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一些建議,。
關鍵詞:班級文化建設;班級管理
一,、 引言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一直都在關注馬家爵一案。2004年4月24日下午,,法庭對震驚全國的“馬加爵案”一審宣判的法槌剛剛落下,,昆明市中級人民法院新聞發(fā)言人在新聞發(fā)布會上就宣稱,“這是一個大快人心的宣判,,是一個正義對邪惡的宣判,,是法律對社會公正的強有力維護”。 ——果真是“大快人心”嗎,? 人民網(wǎng)署名“滴血的心”的網(wǎng)友就《馬加爵故意殺人案審判紀實》評論說,,國家培養(yǎng)一個大學生很不容易,五個即將畢業(yè)的大學生,,在他們生命最燦爛的季節(jié)就離開了他們還有很多夢想,、希望的人間,無論孰是孰非,,對于社會來說,,都是一種悲哀。 IP:221.234.11.網(wǎng)友的留言只是簡短的五個字:“教育的悲哀”,。 有一位網(wǎng)友于庭審宣判后說:我深感惋惜也同時為21世紀的大學生的心理健康表示不爽,。 一位高校教師在“網(wǎng)友留言”中表示:“作為高校教師,心情很沉重,�,!� 人民網(wǎng)4月25日主頁上一篇報道的題目則是“落淚的父親與沉重的審判”。 總而言之,,數(shù)千條感言以及諸多評論文字,,“滴血的心”也好,感到“悲哀”也好,,心情“沉重”也好,,“落淚的父親”與“沉重的審判”等等,顯然都與“大快人心”的說法不一致。人們的悲哀和沉重不是沒有理由的,。一個來自貧困地區(qū)的農(nóng)家子弟,,曾經(jīng)在全國物理競賽中獲獎的學生,步入大學校門,,幾年之間,,思想變異,性格扭曲,,最后成為一個“殺人犯”,,這難道不應該引起人們的深刻而又痛苦的反思嗎,?在“馬案”一審結束后,,一個網(wǎng)友說,“他(指馬加爵)的悲劇是我們社會的冷漠所造成,,是云南大學管理混亂所造成,,社會和云大應負主要責任�,!边@句話雖然有些過激,,也不無道理。 學生作為未來世界的主人,,他們?nèi)烁袷欠窠∪�,、他們的知識是否豐富無不影響著他們自身的發(fā)展、社會的發(fā)展,。學生特別是中學生的生理年齡決定了他們的世界觀還正處于形成之中,,可塑性很強,因而學校教育至關重要,。
新課程倡導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這就要求班主任重視班級文化建設,以良好的文化氛圍感染學生,。學生作為教育的對象首先是作為一個人獨立存在,,既是生理上的人,也是心理上的人,,他的心理狀態(tài),、道德準則等都受到集體文化氛圍的影響和制約。反過來,,班級里每個成員的心理狀態(tài),、道德準則也影響到班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如果一個班的班級管理僅僅只是靠班主任喋喋不休的說教、法西斯式的強制來進行,,學生的厭煩,、班級管理的效果可想而知。這里就我個人的實際工作經(jīng)驗,、結合教育心理學方面的原理從班級文化建設這個方面談談班級管理,。
二、 班級文化的定義及功能
所謂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制造的物質(zhì)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比如文學,、藝術、教育等等,。實質(zhì)上文化歸根到底是一種終極關懷,,包括人格、精神,、道德準則等等,。人是文化動物,這是一些學者從文化學的角度對人所下的定義,。人是“思維動物”“理性動物”“政治動物”“勞動動物”“合群的動物”等等,,都是對“人是文化動物”這一基本定義的不同層面的表述�,!叭耸俏幕瘎游铩�,,無疑深刻地隱含著“文化本身就是一種教育力量”這一思想。即使一個未能接受學校教育的人,,只要他存在于一定的文化環(huán)境中,,也能經(jīng)歷一個“文化化”的過程,如語言習慣的養(yǎng)成,,舉止儀態(tài)及氣質(zhì)的塑造,,美、丑,、善,、惡觀念的形成等。班級文化是指圍繞著班級教育教學活動所建立起來的一整套價值觀念,、行為方式,、語言習慣、制度體系,、知識符號等的集合體,。班級文化是一種亞文化、一種綜合性文化,、具有明確教育目的的文化,。
班級文化是教育文化的一種類型,。班級文化的功能主要表現(xiàn)在:班級文化本身具有直接的和巨大的教育意義,優(yōu)良的班級文化可以促進教育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fā)展,,不良的班級文化則會削弱教育教學工作所取得的效果,損害學生身心的健康發(fā)展,;它既可以成為教育教學的要素,,為學生所學習所吸納,又可以作為隱性課程,,對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三、班級群體的心理功能
學校里的每個學生不是孤立存在的個體,,他們通過相互交往,,形成各種群體。所謂群體是指人們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動為基礎而結合起來的聯(lián)合體,。學校里的小組,、班級,、團隊都是各種形式的群體,。
作為群體的班級具有群體的一般功能,即生產(chǎn)性功能和維持性功能,。所謂生產(chǎn)性功能是指為實現(xiàn)特定的組織目標,,完成某項工作任務的功能。在學校群體中,,生產(chǎn)功能主要指師生對教學任務完成的情況和學生品德,、行為表現(xiàn)的養(yǎng)成情況,即教育,、教學任務的實現(xiàn),,學生的培養(yǎng)質(zhì)量等。維持性功能是指群體的組織功能或凝聚功能,。群體通過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作用,,密切成員之間的相互關系,組織大多數(shù)成員為實現(xiàn)共同目標而發(fā)揮群體作用,。
班級群體有四大心理功能:
一是歸屬功能,,是指班級群體能使成員產(chǎn)生一種成為團體中的一員并得到相互關心照顧的需要體驗。
二是認同功能,,是指班級群體能使學生或教師對一些重要的原則的事情或問題,,同班級群體保持共同的看法和評價。
三是支持功能,,是指班級群體中學生或教師的思想,、觀點,、情感、行為方式以及個體所取得的成就等,,得到班級群體的肯定與鼓勵,,使其獲得一種支持的力量,增強其信心,,推動個體進步,。
四是塑造功能,是指班級群體對于培養(yǎng)適應現(xiàn)代社會要求的健全人格和社會所需求的人才起著重要作用,。
四,、 巧用班級文化的建設促進班級群體心理功能的實現(xiàn)
新課程提出:“把班級還給學生,讓班級成為學生成長的家園”,。班級文化是班級師生通過教育與教學所創(chuàng)造的精神財富,,文化氛圍活動的形式。它是校園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積極健康的成長起著重要的作用,,也是形成班集體的凝聚力和良好班風的必備條件。那么,,到底怎樣來加強班級文化建設呢,?我想談以下幾點:
1、努力營造幽雅的人文環(huán)境,,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
“孟母三遷”說的是環(huán)境對人的影響,。當你走進書香彌漫的一方小天地,你會油然升起一種莊嚴神圣的感覺,,對知識的崇敬,、渴求會一下被書香所勾起,使你不得不想遨游在書的海洋,。教室,,不僅是學生學習文化知識的主要場所,也是重要的育人陣地,。優(yōu)美,、高雅、富有教育性的班級環(huán)境文化能陶冶師生的情操,,溝通師生的心靈,,激發(fā)師生教與學的積極性。教室里的一切都是教材,,教室的每一塊墻壁,、每一個角落都具有教育內(nèi)容,富有教育作用,。
我是一名英語教師,,同時兼任班主任工作,,在班級管理和教學實踐中,我深深的體會到人文環(huán)境的重要性,。我所帶的班級是一個英語實驗班,,為了讓學生體會到本班的不同,我首先從班訓入手,,學生走進教室第一眼看到的就是黑板上方的“Attitude is a little thing that can make a big difference.”這句話是我參加2004年假期英語口語強化班學習時,,美籍教師Leta送給我們的。我把這句話轉(zhuǎn)送給我班的學生是因為我認為它非常符合我班的特點:英語實驗班,,同時它又給學生講述了一個深刻的求學道理,,那就是態(tài)度決定一切。為了配合Unit1 Good friends 的教學,,我們的教室貼上了“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 患難見真情,。”的英語諺語,。在學完Unit3 Going places中旅游的相關知識后,,我讓學生把自己假期游玩過的名勝以旅行社導游的身份寫一份Traveling advertisement,并配以相應的相片或圖片,,以黑板報的形式張貼出來,,然后專門抽出時間讓學生以導游和游客的身份進行表演,學生積極性非常高,,積極準備相關資料,,包括文字資料和口語資料,,大大激發(fā)了學生英語學習的積極性,。為了鼓勵學生正確、積極的對待期中考試,,我又在教室張貼了英語諺語“A good beginning is half done.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 墻上的名言警句“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勤學出真知,勤練出真才”養(yǎng)成學生嚴謹?shù)闹螌W習慣,,書價上裝幀典雅的書籍,,讓學生涉足經(jīng)典文學。窗臺上,,幾盆蘭花,、幾盆海棠靜靜的生長、開花,,吐露芬芳,,為班級增添一份寧靜一份安謐,。無論你有多么煩惱,只要一走進這樣的教室,,你就被這濃濃的文化氣息所感染,,自然而然得想要在其間學些什么。
2,、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發(fā)揮班級的認同、歸屬和支持功能
根據(jù)馬斯洛動機理論可以知道:一個人的行為都是由一定的動機引起的,。動機是推動個體活動的動力,,是行為的一種內(nèi)在原因。他隨著個體的發(fā)育成長會出現(xiàn)從低到高五個層次的需要,,其中最基礎的是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在滿足這種基本生理需要之后,更深層次就是一種歸屬與愛的需要,。只有使學生對班級有歸屬感,,才能使班級在個體的力量之上向前發(fā)展,要產(chǎn)生這種歸屬感,,又必須使學生對這個班級有認同感,。學生能否接受這個班級,取決于他在這個班級中能否按照他的理想發(fā)展,,能否滿足他在生理和心理發(fā)展過程中需要吸取的營養(yǎng),,這包括必要的人際關系,是否受到必要的尊重,,是否被別人認可等,。
我校首屆文化體育藝術節(jié)于2004年9月蓬蓬勃勃的開展,我充分利用這一契機,,最大限度的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其中,體會作為班級主人的樂趣,。比如說運動會的入場式形式的選擇,,我沒有把我的想法直接告訴學生,而是讓學生分成四個小組,,以小組長為負責人展開討論,,提出可行性方案,提交班委會最后討論確定,。班委會最后綜合了四個小組的方案,,提出由學生先組成“HFS”的圖形,代表奧運會的精神“Higher, Faster, Stronger(更高,,更快,,更強)”,,同時體現(xiàn)我們英語實驗班的特點,然后改變隊形成為“NO.1”,,表明了我們班級的班號——高一(1)班,,同時表達了我們的運動健兒永爭上游的積極態(tài)度。運動會入場式結束后,,反響極好,,我班一舉奪得了入場式的第一名,學生們個個歡呼雀躍,,有的女生甚至于擁抱在一起流下了激動的淚水,。在整個運動會過程中,我精心組織啦啦隊,,每一個參加比賽的運動員,,都會得到班級同學的吶喊助威,參賽完后,,無論是否獲得名次,,都有學生上前攙扶、遞水,。細微之處見真情,,實際效果也出乎我的意料,很多學生在周記里反映:當自己在賽場上已經(jīng)筋疲力盡無力支撐時,,是班級同學的吶喊聲,、助威聲給了他們無窮的力量,他們以是高一(1)班這個溫暖的家庭里的一員而感到驕傲,、感到自豪,。同樣的情形也發(fā)生在演講比賽、朗誦比賽的現(xiàn)場,,無論是在哪兒,,我班的助威聲、吶喊聲總是最響亮的,,學生的積極性也是最高的。
心理學家指出:青少年有很強的歸屬心理,,傾向于尋找能確定自我價值的組織,,如果他們不被班級接納或認可,年輕的沖動就會使并不堅強的理智土崩瓦解,。前面所說的馬家爵案應該就是一例,。一個學生眾多的班級,學生的家庭情況不盡相同,,心理狀況也很復雜,。有一些孤僻冷漠的學生,,成績也不理想,但實際上這只能說明他們對學習缺乏必要的認識和興趣,,并不能說明他們的其他方面,。即便沒有過人之處,也不能斷定他們一無是處,,也應該使用鼓勵這種驅(qū)除心理陰影的良藥,。針對這種情況,我們應該多開展豐富的業(yè)余文化活動,,使許多學習上不是出類拔萃的學生能在他所擅長的領域向班上同學展示他的另一面,,實際上也有助于班級同學對他的重新的全面認識,培養(yǎng)對班級的親近感和一種家的歸屬感,。學生在學校,、班級里開始積累做人的道理,同時也是在積累心理上的健康和成熟,,所以,,學生應該在一個健康、美好的班級情感文化的沐浴下成長,。這種健康,、美好的班級情感文化應該是團結友愛,積極向上,;班級中的成員人人熱愛集體,,又被集體所愛;人人贊美別人,,也被別人贊美,。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教育的切入點,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引導他們關心他人,,關心集體,濃厚班級的情感文化,。
3,、善于捕捉機會,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感和義務感,,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
僅僅讓學生對班級有一種融合的感情歸屬,,只能使班級很團結。要使班級向前進一步的發(fā)展就應該讓學生肩負起作為集體一員的責任意識,。一個人缺少進取心將會碌碌無為,,一個班級如果不能對自己的紀律、班風、學風等方面提出高標準和嚴要求,,是不會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這種群體精神是由個體對同一目標的認可凝結而成。
我班的班紀班規(guī),,是由學生干部主持召開的班會上經(jīng)由全體學生積極而又熱烈的討論后形成的,,班會上學生們參與討論的熱情遠遠超乎我的意料。為了是否需要規(guī)定中午自修時間,、為了爭論學生是否需要違紀懲處制度,,學生展開了激烈爭論,有的說“我們已經(jīng)長大,,我們需要自己管理自己,,不需要什么班紀班規(guī)來約束�,!庇械恼f“嚴明的紀律是成功的保障,,我們需要紀律來約束我們”等等,最后由同學們自己制定的班規(guī)他們都能做到言必行,、行必果�,,F(xiàn)在很多學生在家里與家長很少溝通,原因在于家長總認為孩子太小,,沒有把他也當成家庭的成員,,家務事從不顧及孩子的意見,忽視了孩子日益增長的主體意識,。要建設班級的文化氛圍決不能忽視這種意識,。這種主體意識實際上是責任意識的一種雛形。珍視和逐漸培養(yǎng)他們這種責任意識對他今后對事業(yè),、對工作,、甚至對民族、對國家的責任意識都是一脈相傳的,。要培養(yǎng)學生的這種責任感和義務感,,教師應該善于捕捉機會,從身邊事入手,、從小事入手,,比如清潔衛(wèi)生的保潔、幫助生病在家的同學補習功課等,;從社會熱點事入手,,比如山西礦難等,我班的同學們在談到有些礦長為了一己私利而逼迫礦工下井最后導致100多名礦工遇難,、100多個家庭蒙受失去親人的痛苦時,有的義憤填膺,,有的難過得泣不成聲說不下去話,。在這樣的事例中,,學生對班級的責任感、對家庭的責任感,、對社會的責任感,,都大大增強。在期末的學生自我鑒定中,,很多學生都談到自己學會了做人,,學會了替別人考慮,知道了自己活著不僅僅是為了自己,,還要為更多的人等等,。很多家長也都反映自己的孩子發(fā)生了變化,過去見到街上有人亂扔垃圾可以熟視無睹,,而現(xiàn)在卻主動撿起來扔到垃圾桶,;過去看事物只看事情的陰暗面,而現(xiàn)在卻能夠客觀公正的去分析,、去了解等等,。這都說明學生的責任感在加強,學生健全的人格在形成,。
五,、結語:使用班級文化進行班級管理的思考
隨著基礎教育新課程的實施,發(fā)展學生綜合素質(zhì),,促進學生個性全面發(fā)展已經(jīng)成為學校教育追求的共同目標,。班級是學生個性發(fā)展的基本環(huán)境,班級文化是學生個性發(fā)展的重要源泉,,從這一意義上說,,學生個性發(fā)展是在班級文化背景下的活動和交往中實現(xiàn)的,因此,,研究班級文化,,建設有特色的班級文化,對學生個性形成和發(fā)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班級文化通過熏陶,、感染影響學生,其管理效果已越來越多的得到肯定,,也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但是不容忽視的是,還是有很多的教師認為進行班級文化建設與學生的文化課學習背道而馳,,是“不務正業(yè)”,。
究其原因,最根本的還在于對班級文化建設的認識不到位,沒有清楚的認識到班級文化建設對學生健全人格塑造的巨大作用,,沒有認識到學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對學生自身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對社會可持續(xù)的重要意義。我們的教育可以看得見的是學生學到了多少文化課知識,,會解多少道題,,可看不見的道德、人格對于學生自己,、對社會卻更加重要,。“馬加爵案”就留給我們太多的思考,。
其次,,迫于升學率的壓力而違心的只抓文化課的教學,沒有精力來進行更高層次的心靈的教育,。許多老師在平時的教學中,,非常清楚的認識到應試教育對孩子的危害、對社會的危害,�,?墒牵环矫媸亲约簩逃δ艿那宄J識,,而另一方面卻是社會,、學校、家長對學校,、對老師,、對孩子的無限的希望——高分、高校等,,教師的內(nèi)心也是痛苦萬分,,用有些老師的話來說就是“戴著鐐銬來跳舞”,每動一步都承受著巨大的痛苦,,都擔當著風險,。老師也是社會的人,也要需要一份職業(yè)養(yǎng)家糊口,,誰都不敢拿自己的飯碗開玩笑,,只能夠小心翼翼的隨波逐流。
第三,,在教學理念比較先進的學校,,教學的外部環(huán)境相對較寬松,而部分老師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不能運用正確的方式來進行班級文化建設,,最后也是收效甚微,。因此,掌握必要的方式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實踐中,,我們應該注意如下幾個方面:
1,、學生的參與是關鍵 學生是班級的主人,,教師要充分發(fā)揮他們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激發(fā)他們用自己的智慧和雙手來創(chuàng)設有特色的且為自己所喜愛的文化環(huán)境,。
2,、培養(yǎng)愛心是核心 情感文化是良好的班級文化的基礎。所以,,教師要將學生的情感發(fā)展作為班級文化建設的重要目標之一,,使班級成為培養(yǎng)學生情感文化的場所,而“愛心”的培養(yǎng)則是班級文化建設的核心,。班主任和學生是構件班級情感文化的主體,,而班主任則是班級情感文化的締造者。別林斯基說過:“愛,,是教育的工具和媒介,。”班主任要關心愛護學生,,理解尊重學生的情感,,平等真誠的對待每一個學生,讓學生在班級中感受到母親般的溫暖,,并產(chǎn)生熱愛教師的情感,,從而形成良好的班級情感氛圍。
3,、教育的主體是學生 在班級精神文明的建設中,,班主任應把學生擺在主體的位置,滿足學生的發(fā)展需要,。任何班級都有形成積極班級精神的可能,,任何學生都有通過教育獲得積極發(fā)展的需要。班主任要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班級教育活動,,充實學生的學習生活,,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只有在各種活動中,,學生的才能得以展示,,交往的能力得以提高,積極進取,、頑強拼搏的精神得到培養(yǎng),。
我相信,,只要我們站在教育第一線的廣大教師加強自身的修養(yǎng),提高認識水平,,站在教育為國,、教育興國的高度來對待我們的學生,馬家爵的悲劇就不會再重演,!
參考書目:
盧家楣 魏慶安 李其維著:《心理學 基礎理論及其教育應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11月版
皮連生著:《學與教的心理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年5月版,《中國教育報》,2003年3月22日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