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合作探究式學習引進作文教學
作者:
周鈺 文章來源:本站原創(chuàng) 點擊數(shù):9724 更新時間:2006/4/24 9:51:16
作文教學可以說是語文教學的瓶頸,一方面學生作文能力不強很讓老師頭疼,,另一方面,,學生對老師辛勤批改的作文又不怎么感興趣,。這樣循環(huán)往復,作文教學效果很不理想,,“作文難教”也就成了語文教師的口頭禪,。我認為,作文教學不是沒有“捷徑”可走,,只要語文教師解放思想,,突破舊有的模式,按照語文新標準的要求,,有創(chuàng)意地實施合作探究式作文教學,,充分展示學生自己的活動,作文教學的沉悶局面就會完全被打破,。那么作文教學如何讓學生進行合作探究式學習呢,?我認為應在以下幾個方面嘗試。
一 讓學生在討論和爭辯中放飛思想
一個班上有幾十個學生,,他們的認識水平肯定是參差不齊的,,有的同學見多識廣,對生活有較深的體驗,,有的同學并不怎么關心周圍的世界,,生活的經(jīng)歷非常簡單,對生活的認識也比較膚淺,;對待同一事物,,不同同學所持的觀點與態(tài)度也可能大相徑庭,,甚至截然相反……這種認識水平的不同表現(xiàn)在寫作中就是:有的同學用筆自如,洋洋灑灑,,有的同學文思堵塞,,不知所言;有的同學的文章寓意深刻,,文辭兼美,,有的同學的文章干癟枯燥,毫無生氣,;有的同學歌頌正義,,贊美光明,有的同學對鄙俗的東西津津樂道……當然,,也可能有一些同學,,說起來頭頭是道,寫起來卻束手束腳,,手不順心,,辭不達意……在這些現(xiàn)象中,有些是生活經(jīng)歷方面的問題,,有的是情感體驗方面的問題,,有的則是知識積累方面的問題,有的又是表達技巧方面的問題,。我覺得最大的問題還是學生思想認識方面的問題,,而這正是作文的靈魂!缺少了這些東西,,作文就成了無米之炊,、無水之源了。要想改變這種情況,,做到揚長避短,,共同提高,我覺得很有必要組織學生交流,,把要寫的話題拿來商討,,大家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充分展開對話,,讓那些生活經(jīng)歷太少的同學體驗別人的感受,讓知識面不開闊的同學分享別人的成果,,特別是讓那些思想比較單一,,認識比較膚淺,喜歡對一個文題(或話題)就事論事,,或者人云亦云的同學打開視角,,拓展思維,,激活思想,開啟智慧,。通過這種討論和探究,,各種材料集中起來了,各種觀點提煉出來了,,各個角度顯現(xiàn)出來了,,那么,無論每個學生以前的作文功底如何,,經(jīng)過這個階段的準備,他掌握的材料更加豐富,,認識問題更有深度,,切入的角度更為新穎,動起筆來就會輕松自如,,落筆成章,,再也不是以前虛于應付,無病呻吟了,。
二 讓學生在自改與互改中感悟得失
語文新標準要求:“重視引導學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過程中提高寫作能力,。”著名作家劉白羽也曾說過:“好文章一半是改出來的,�,!笨梢姡囵B(yǎng)學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在寫作教學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
那么,,我們語文教師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這種修改作文的能力呢?我認為應該分兩步走,。
第一步就是組織學生修改自己的文章,。由于學生比較“珍惜”自己的勞動成果,舍不得大動干戈,,因此只能小修小補,。我們教師要理解學生的這種心情,進而開出與之相適應的修改處方,,我們允許他們有一個由少到多,,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的過程,。一般情況下,,我們要求他們先從改正錯別字和把句子寫通順開始,然后去美化語句,,盡量多使用一些詞語和修辭手法,,靈活使用各種表達方式,,比如寫記敘文,讓學生明白:我是純粹在記敘嗎,?是否展開了描寫,?描寫是單一的,還是多角度的,?是寫實的,,還是借助了聯(lián)想和想象?我在記敘中融入抒情和議論的表達方式?jīng)]有,?比如寫議論文,,也要讓學生反思:我是事例的堆砌嗎?是不是在泛泛而說,?事例與議論融合沒有,?正反對比沒有?引用名言沒有,?……這方面的修改,,學生在原文的基礎上添加勾畫就可以完成,工作量并不大,,學生是很樂意做這方面的事情的,。
第二步就是組織學生一對一互相修改。學生在修改自己文章的時候,,也許是“于心不忍”,,也許是缺少激情,也許是當局者迷……總之,,效果不是特別讓人滿意,,但他們對修改別人的作文卻表現(xiàn)出盎然的興致和敏銳的觀察力,這一方面是因為他們有天然的好奇心——他們特別想知道別的同學作文的真面目,,另一方面是因為他們旁觀者的角度使自己很容易發(fā)現(xiàn)對方的問題,,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每位學生都有“自命不凡”“好為人師”的本能,,不過在這里,,它卻不是缺點,不僅不是缺點,,而且還是我們語文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的寶貴資源,,我們借助他們這一特點,來他個四兩撥千斤,,可以把合作探究式學習引向高潮,。
與自我修改相比,互相修改的幅度要大得多,,每位學生都可以大刀闊斧地進行,,他們可以對修改對象按自己的意圖重新加工,,文字上可以整段整段地刪加,內(nèi)容上可以把自己的觀點“強加”在原作之上,,甚至偷梁換柱,,或者改頭換面,因為修改的過程是一個重新構思,、重新表達的過程,,如果能把學生的積極性和表現(xiàn)激情最大程度地發(fā)揮出來,我們的目的就達到了,。假如太拘泥于原作,,太忠實于原作者,學生受到的局限就多了,,他們的表現(xiàn)欲就會大打折扣,,再創(chuàng)作可能就不會閃現(xiàn)出明艷的火花!但修改又不是瞎改亂改,,修改以后互相要有一番討論,,讓修改人與原作者展開爭論,,探討修改的依據(jù),,做到以理服人,這種爭論越熱烈越好,,越白熾化越說明修改動了真格,,經(jīng)過這樣一個過程之后,文章的感情就會更濃烈,,道理就會更深刻,。
還有一點是,無論是自我修改還是互相修改,,改完以后,,都要與原文進行比較,比較的方式最好是讀,,通過朗讀,,把沒改的與修改的,把你改的與我改的進行對比,,學生會在讀聽中感覺,,品味,取舍,。他們會明白,,修改是一劑良藥,它能讓死氣沉沉的文字散發(fā)出絢爛的光彩,,甚至使置之死地的文章絕處逢生,!
三 讓學生在互相評說中提高品位
一篇文章好與不好,,成功與不成功,并不在于它的用詞多么豐富,,辭藻多么華麗,,更多的是取決于它的格調(diào)高不高,有沒有品位,。品位是什么,?這是一個很朦朧的概念,甚至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但它又不能不被我們語文老師所重視,因為它直接影響學生的審美趣味,,直接影響學生的價值取向,,甚至直接影響學生的思想情操。作為語文教師,,我們很有責任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美,,歌頌美,寫出的文章應該是積極進取,、立意高雅的東西,。要做到這一點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仍然要借助集體的智慧,,借助同學們之間的合作,。我們的任務是把學生調(diào)動起來,讓他們展開討論,,在合作與探究中獲得感悟,,達成共識。
我們前面已經(jīng)組織學生進行了一對一的修改,,可那只是一種小范圍的合作,,大多數(shù)同學由于自身的局限,仍然會過多地關注表達和選材方面的問題,,而對文章的立意視而不見,,那么這還不夠,我們的目的還沒有達到,。我們老師可以挑選最有代表性的文章在班上交流,,這些文章應該是有傾向性的,它們可以是非常成功的佳作,,也可以是問題突出的“次品”,,最好是容易引發(fā)爭論的范文。老師要善于抓住學生的興奮點和范文的焦點,“挑逗”學生,,激發(fā)他們參與的熱情,,讓他們就這些文章的格調(diào)和品位,各抒己見,,說長道短,,論是論非,他們可以從立意的巧拙方面談,,可以從材料的恰當與否方面談,,可以從觀點的正確與錯誤方面談……這種討論,注重作品是否給我們美的熏陶,,是否給我們心靈的感悟,,是否引導我們崇尚科學和真理……學生容易切入,有話可說,,而且評說很容易達到高潮,,在“公理”與“婆理”的爭辯與較量中,學生激活了思維,,辯明的是非,,文章的立意和品位也必定會上到一個高的臺階!
寫作過程是人們運用語文知識和能力表達復雜觀點的過程,,它經(jīng)歷了從醞釀立意,、運思下筆到脫稿潤色這樣一個復雜的思維過程,這又是一個自始至終充滿著矛盾,、充滿著肯定與否定的過程,,同時它還是一個從個體到群體,、由自我把玩到感染他人的過程,,這個過程最完美的表現(xiàn)就是,由個人創(chuàng)作到集體參與,、由一次創(chuàng)作到再次創(chuàng)作,,它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我們的作文教學就要適應創(chuàng)作的這些特點,,堅決把合作探究式學習方式引入其中,,讓我們的學生在自我完善與探究合作中提高寫作水平。
(資訊錄入:admin 責任編輯:admin )